从围着一台黑白电视机,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;从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,到遍地开花的卡拉OK;从舞厅跳交谊舞到全民健身广场舞……人们娱乐休闲方式的变迁,折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社会经济发展。
■松江剧场,初建于1953年春。1990年起,在坚持戏剧演出为主的前提下,向多功能发展,开辟录像放映,并将二楼部分区域改建为“春江歌舞厅”。
四十年的匆匆岁月,就像一帧帧电视画面,愈发灿烂夺目;四十年的悠扬旋律,就像一寸寸舞步,令人沉醉不已。此刻,不妨打开共同的记忆之门,发掘已经被时间深埋的生活缩影,激活已经处于休眠的松江“娱乐”记忆。
“80年代,我们家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,当时花了345块。每到晚上,整层楼的邻居都来我们家里看电视。”回忆起过往的娱乐休闲方式,年近60岁的周老先生说道,那个年代,谁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,算的上是“大户人家”了,周围邻居很是羡慕。
1981年2月5日的傍晚,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《敌营十八年》开演。黑白电视机里传来了噼里啪啦的枪声,围坐在荧幕前的人们一个个竖起耳朵,目不转睛地看着。“《敌营十八年》作为国产连续剧,当时很有影响力。”周老先生印象中,《神探亨特》、《大西洋底来的人》、《血疑》等连续剧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电视节目了。
与黑白电视机同时流行起来的还有收音机。据许多松江市民回忆,当时的收音机主要以“红灯牌”为主。“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台红灯牌收音机了,那个时候,大概只有我们家有,村里人都羡慕不已呢。”提及至此,今年50岁的蔡阿姨总有说不完的故事,乐滋滋地回忆着。
除了“大户人家”的标配,农村露天电影在当时也算是新奇事物。一片空地上,两根竹竿竖立,薄布银幕挂于其上,忽明忽暗的影像令人目不转睛。“当时在米市渡附近的空地上,人多到只能站在背面,反着看画面。”周老先生回忆道,那时看的是战争片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戏台、舞厅、卡拉OK逐渐兴起,人们的娱乐休闲方式开始多样化。在老松江人的脑海里,松江剧场作为专业剧场就不得不提了。买好戏票,来这里,每一场戏剧表演都很出色,上座率较好。据周老先生回忆,那时看戏主要以越剧、沪剧为主,剧场里红红火火,热闹无比。
百孔灯照射出炫彩光影,歌手伴唱助兴,圆形大舞池里,跳动的是一代人的青春年华。松江县营业性舞厅始办于1987年,首家“云间娱乐厅”的创办和松江红楼宾馆地下会议室改建的“上海红楼歌舞厅”是最早一批歌舞厅,在那个年代的年轻群体中,在舞厅跳交谊舞是一股时尚潮流。
“松江剧场楼上的‘春江歌舞厅’在当时也是为不少人周知的。”据记载,1992年,松江剧场开发多功能设施,将三楼办公用房改建成设备豪华、极具档次的舞厅。1993年,随着松江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,一年里县城先后开出“精艺歌舞厅”、“绿野歌舞厅”。
在交谊舞兴起的同时,卡拉OK厅相伴出现,首家开业的是1991年4月上海春申卡拉OK厅。同年,县文化馆开出“声云卡拉OK厅”。与现在唱K独立小包间不同,那个年代手拿有线话筒,站在舞池中间,边唱边跳,时髦得很。九十年代起,唱卡拉OK成为全县新潮娱乐业的又一热门项目。与此同时,电子游戏、桌球等娱乐活动也逐渐被大众所接受。
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迁,松江人的娱乐休闲方式更加多样化、个性化,形式也愈发新颖。私人影咖、VR虚拟现实体验、IMAX巨幕电影……如今,松江人家门口的各大商场里,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娱乐休闲“新玩法”,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各类需求。据统计,截止目前,包括万达影城、开元地中海影城、太禾影城在内,松江共有22家电影院;棋牌室、游艺厅、卡拉OK等娱乐综合场所近两千余个。
除了电影院、娱乐场所等公共娱乐休闲设施,随着科技的发展,现如今人手一部手机、一个IPAD,只要有网络,就能窝在沙发里,足不出户定制个性化的娱乐方式。
未来松江还将新增一处文化休闲新地标。据了解,由松江区文化馆新馆、图书馆分馆和新松江剧场组成的人文松江活动中心已正式开工建设,建成后将为市民提供艺术展览、文艺演出、群文活动和借阅图书等公共文化服务。以后,松江居民们可以在家门口逛图书馆,看文艺演出,期待未来的美好生活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【改革开放40周年】打开松江人的“娱乐”记忆没
从围着一台黑白电视机,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;从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,到遍地开花的卡拉OK;从舞厅跳交谊舞到全民健身广场舞人们娱乐休闲方式的变迁,折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社...
【改革开放40周年】打开松江人的“娱乐”记忆没
从围着一台黑白电视机,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;从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,到遍地开花的卡拉OK;从舞厅跳交谊舞到全民健身广场舞人们娱乐休闲方式的变迁,折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社...